博客开通
博客名称 :
博客昵称 :
自我介绍 :100字以内

信息标题
没有提示信息
用户登录
登录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Cookie :

页面设置

正文

中国人为何“视房如命”?

2016-11-29 15:11:33
分类:
新浪博客
 
作者:程万军
 
    2013中国已经“入秋”,而有关房价“秋后”是涨是跌的预测依然扑朔迷离,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暂时还看不到变成三大福祉的希望,而房子越发成为最沉重的“千斤坠”。
 
    以人为本,分析中国房地产之害,主要有三个祸根。
 
    一是政府搞地产经济,垄断地权;二是开发商囤积居奇,趁火打劫,三是中国民众自己的原因,思想传统,甘当房奴。
 
    前两个原因已经老生常谈,后一个原因却不见太多关注。
 
    中国人的为什么视房如命?这里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原因。
 
    虽然中国已经推翻帝制一百多年,对外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但可以说,现今中国人的思想却依然是小农思想,理想仍然是地主。
 
    最能代表小农思想和地主理想的一句话是“居者有其屋”。这句话出自两千年前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中国故事的永恒主题里,除了生死与爱情,还多一个“房子”。壮丽的唐诗中,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令杜甫不朽。
 
    所以,千百年来,中国的政治革命无一不以土地凝聚拥护者,各种农民起义不消说,就是开天辟地的辛亥革命,孙中山也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的基础上,加上“平均地权”,那也是基于“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民生思想。
 
    虽然“被城镇化”后,目前中国的农民人口已经少于居民人口,但小农思想依然占据中国百姓大脑内核。农民的理想是当地主,一旦发家致富,首先要做一件事,就是翻盖新房,公开炫耀大宅子。 小农思想的精神底色没有变,即便入了城,这个毛病也改不了。买了房子后,室内装修使劲按个人意志折腾,不然房主的感觉就不彻底,人生最大价值仿佛未彻底实现。 
 
    时下中国虽然正在局部实现“迁徙自由”,但中国人骨子里还是不愿“流动”的。加上户籍制度铁板一块,人才流动并无在异地的主人感,所以房子愈加成为“个人维稳”的压仓石。
 
    今日在北京打拼的移民数以千万,但在他们的父老乡亲眼里,不管你怎么事业成功,如果“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就不算“混得成功”。
 
    众所周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能攒钱的族群,中国的储蓄率几乎是美国的十倍。而攒钱的主要用途,就是给下一代买房。全家人“安居一地”,方为“天伦之乐”。
 
    同为东方国家的日本,首次购房人平均年龄为42岁。日本青年人的价值取向与美国人趋同。美国青年人喜欢租房居住,不是买不起房,而是不愿老守一地,他们更偏爱职业在不同地区流动。在中国人眼里,老婆孩子房子都是自己的财富,而在美国人眼里,妻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房子不是衡量成功的标准,早买房反是拖累。
 
    这就显露了两种不同类群的文化,农民地主视房如命,商人企业家则不是。
 
    中国人为房子疯狂令世界难以理解,为了房子,可以罔顾亲情家里人对薄公堂,为了房子可以出卖爱情移情别恋,为了房子可以过一辈子攒钱苦日子,为房子付出一生。
 
    如今,中国人“视房如命”的文化正在被地产政府和开发商“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极限运动”。看来,除了体制改革,还要有一场摧枯拉朽的思想革命,方能令中国人摆脱自缚之茧、进入自由迁徙的现代世界大家庭。
阅读( ) | 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