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类型招生不能“搞特殊”
日前,教育部针对明年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作出明文规定,对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及保送生招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真可谓未雨绸缪、先敲警钟。
高考牵动亿人心,其中的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艺术团、运动队及保送生等招生工作,更是深受家长、考生和社会关注。一方面,有人以为这些特殊类型的招生,伸缩性大、主观性强、标准灵活、门槛低,视其为跨进大学校门的便捷通道;另一方面,此前有媒体报道的个别招生违规违纪问题,多与此类有关。此次教育部专门下发通知,严格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工作,从决策层面针对以往存在的、可能出现的、容易疏忽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有助于公开、公平、公正地做好这类招生工作。
一是扎牢制度笼子,让特殊类型招生不特殊。让制度笼子更加坚实牢固,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必然选择,是加强和推进招生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所有高考招生工作的要求都是一致的,不能因为招生对象、专业特点等的特殊性,使得招生工作特殊化。只有把招生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切实保证特殊类型招生不特殊、不另类。教育部及时发出通知,作出了具体规定,从制度层面堵住了漏洞,让特殊类型招生的制度刚性运行,成为硬约束。主责单位要切实按照通知要求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上级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发现问题,严肃追责、决不手软。
二是置于阳光之下,让特殊类型招生不敢特殊。制度再好、再完善、再缜密,其效果最终还是要看如何实施。如今,社会主要矛盾已悄然转变,表现在高考上是广大群众不满足于有学上,还要上知名的、条件好的大学。在现有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现有的招生更加公平。公平的前提则是公开,让特殊类型招生充分显露在阳光之下。这样才是现有条件的最大公平。只有让所有特殊类型招生工作全面公开,接受社会、家长、考生监督,杜绝暗箱操作,才能切实保障特殊类型招生不特殊。许多误解、误会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发生的,凡事躲躲藏藏、遮遮掩掩,即便你再公平、公正,也会让人怀疑其中有猫腻。因此,特殊类型招生中每一个环节、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结果,都要坚决做到公开。面向社会公布考生的报名资格等各项情况,公开招生的录取标准,邀请社会代表监督考试过程,创造条件直播考试现场等等。总之,切实实现阳光招生,让社会公众“看得见”特殊类型招生的每一步。
三是严格文化课要求,让特殊类型招生不易特殊。这次通知中特别强调,防止降低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各地各校要严把文化关。千军万马走艺考、体考独木桥的局面,之所以经久不衰,原因之一就是不少人心存侥幸,想钻这类招生对文化课录取分数要求低的空子。一些文化课屡考屡败的学生被爸妈逼进了特殊类型考试大军。说到底,尽管是特殊类型招生,但归根到底还是大学在招生,而不是艺术团招团员、运动队招队员。所以,文化课的要求是不应该无底线地下调的。这次通知专门对此作出规定,应该说是“不忘初心”。这对考生而言是一种真爱。否则即便勉强混进了大学门,也很难达到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难获合格毕业证。这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而言也是一种保障。没有一定的文化课要求,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很难得到保障。
笔者特别注意到,通知中重申高水平艺术团主要招收首席表演者或对幼功要求高的相关专业项目成员。这一方面既可保证艺术团的专业水平,又关掉了可能出现问题的大门。通知要求重视从普通的在校生中选拔培养艺术团成员,这亦是回归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