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时事

我省29项成果(通用类)获奖
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湖北共有29项成果(通用类)获奖,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其中,由我省主持完成的成果有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7项,表明我省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水平的能力在不断增强;由我省参与完成的有19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均有湖北科技力量的注入。

湖北作为公认的科教大省,科教资源和科研实力一直居全国前列,此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获奖。近年来,我省推动产学研合作,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此次,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我省多家科技型企业均斩获奖项。其中,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即大家习惯说的“国家三大奖”),授予外籍科学家或外国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湖北日报讯图为:武汉大学获奖教师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合影。﹙武汉大学供图﹚

图为:长飞研制出行业领先的大尺寸预制棒。(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文俊韩晓玲通讯员龙华赵鋆冲丘剑山

来自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数据显示,近3年来,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总数基本呈逐年减少趋势,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三大奖总数分别为295项、279项和271项。在国家科技奖减量提质的同时,湖北省获奖总量却逆势上涨。2015年湖北获奖成果有27项(通用类),2016和2017年均为29项(通用类),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获奖成果中,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成为中坚力量。企业迎头并进,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科技型企业均斩获奖项。

高校仍是科研创新主力军

由我省主持完成的10项获奖成果中,华中科技大学3项成果分别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武汉大学2项成果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武汉科技大学1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王伟教授等完成的“胶质细胞—神经元功能耦合与缺血脑保护”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研究结果改变了对胶质细胞“配角”地位的传统认识,为确立神经胶质细胞在调控学习记忆等大脑高级功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提供了确切证据。机械学院陈吉红教授等完成的“高性能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成果已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汽车等领域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高档数控装备的自主可控提供了保障。电气学院李红斌教授等完成的“强电磁环境下复杂电信号的光电式测量装备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研究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形成16个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60%以上,并实现出口,大大地降低了测量设备的运行故障率和产品价格。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夏军院士主持完成的“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基于全球海量水文数据与响应关系的识别,发现了受控于土壤湿度、降雨强度和下垫面组合的时变非线性产汇流规律以及土壤蒸发、叶面积指数、土壤湿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突破了地学水文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难题。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张永军教授主持完成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摄影测量网格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首次提出数字摄影测量网格的创新思想,研制出我国首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字摄影测量网格处理系统,打破了国际软件的垄断地位,并在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突发灾害应急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武汉科技大学张一敏教授等完成的“基于页岩钒行业全过程污染防治的短流程清洁生产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立足我国优势钒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解决了页岩钒生产源头污染、废水氨氮控制和末端固废大宗消纳,实现了行业清洁生产技术与理论的重大突破创新。

科研院所助力国之重器

高动态卫星精密定位及其综合测试技术,是我国神舟飞船与天宫实验站交会对接最关键、最棘手的技术瓶颈之一。国际上对我国重大航天核心技术严密封锁。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袁运斌等完成的“空间高动态卫星精密定位及其综合测试理论与关键技术及重大应用”,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通过10多年努力攻关,突破了国际技术封锁,研制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卫星精密定位及卫星信息精密处理与系统测试一体化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国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等重大航天任务,并为后续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实施提供了整套技术与软件。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廖伯寿“花生抗黄曲霉优质高产品种的培育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利用发明的花生黄曲霉产毒抗性鉴定方法,发掘和创制出了优良抗产毒种质,根据抗性遗传特性结合抗性表型鉴定和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抗黄曲霉优质高产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4200多万亩,增收71亿元,建立了花生黄曲霉防控国际联合实验室,项目实现了花生黄曲霉抗性遗传改良的系统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显著推动了本行业的科技进步,整体研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让鄂企填补世界空白

狮子洋隧道是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水下盾构隧道,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整座隧道地层复杂多变。针对多项技术难题,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肖明清等开展系统研究,创建了高速铁路水下盾构隧道结构体系与设计方法,突破了以“盾构地中对接”新技术为核心,适应长距离、高水压、严重软硬不均地层盾构施工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实现了世界高铁水下盾构隧道从无到有的突破,极大发展了高铁修建技术和现代盾构技术。该“高速铁路狮子洋水下隧道工程成套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王瑞春等完成的“新型光纤制备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围绕接入网与下一代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的光传输对新型通信光纤的重大需求,开展了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及弯曲不敏感和超低损耗大有效面积新型光纤制备系列关键技术的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与产品,研制出了行业领先的大尺寸预制棒,开发的光纤弯曲性能国际领先。

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成果已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应用,近三年新增销售额超人民币75亿,出口创汇5.1亿,研制的新型弯曲不敏感系列光纤已规模化应用于国家接入网建设,超低损耗系列光纤已应用于公用通信网络、海底光缆和电力通信干线,填补了国内新型光纤应用的空白,并在全球首次建成了超低损耗大有效面积光纤陆地干线。


作者:湖北日报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