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行稳方能致远
“清华北大一日游”“西安古城文化之旅”“南极科考之旅”……时下,各类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十分火热。
看到中小学的这类“大动作”,很多家长直呼“学校的胆子变大了”。因为研学旅行要走出校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研学活动曾一度弱化。2016年底,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意见》的出台为各地中小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机制保障,研学旅行活动重新受到重视。
面对巨大的研学旅行市场,诸多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也都想要从中分一杯羹。但市场火爆的背后也引发了一些问题。研学旅行活动大多需要自费,有的还价格不菲,于是有人质疑研学旅行活动是学校联合旅行社赚钱,还有人质疑它制造了新的教育公平问题。
专业性问题同样值得关注。研学旅行不仅要“游”,更重要的是“学”。这就要求研学旅行的组织者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能精心设计研学课程,将研学旅行计划有机融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但是很多承办研学活动的导师是由导游、拓展运动教练、兼职大学生等组成,他们在知识储备方面有所欠缺,这就导致出现了“游而不学”的问题,没有达到研学的目的。
针对费用问题,《意见》中明确提出各地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经费,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研学旅行。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经费的筹措方式一定要规范、透明,不留让人“揣测”的空间;二是要尤为关注偏远贫困地区学校和贫困家庭孩子,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提供适当补助。
研学旅行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不同于单纯的旅游玩乐。因此,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必须坚持教育性为第一位,围绕学校相关教育目标,明确研学活动目标和内容,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移动的学校”和“没有围墙的学校”。同时,还应按照有关要求,从服务、人员、基地、安全等各个环节规范研学旅行服务流程,更好地保障参与者的权益,推动研学旅行活动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