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收紧 不为偏科为公平
近日,在公布的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40余所高校,进一步提高了报名门槛,缩减自主招生名额,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取消了文科类专业的招录计划。(据4月1日光明网)
今年的自主招生被称为“史上最严”,门槛大幅提高,计划大幅缩减,降分幅度缩小。很明显,这就是要整治弄虚作假、人情关系、标准混乱等顽疾。取消文科招录虽然很显眼,但只是系列举措的其中之一,无需过度解读。
必须承认,相对理工科而言,人文学科难有纯粹客观、一板一眼的评价标准,饱受质疑和诟病的申请材料造假、降分空间太大等乱象,也的确更多存在于文科领域。在未能建立更完善的评价体系,探索到更好的机制之前,一些高校取消纯文科的自主招生,其实是严谨审慎,让更多文科学生有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不但不是歧视,反而可视为一种保护。
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此次变化能否让自主招生不忘初心,回到正轨,真正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灵活选拔人才开拓道路。目前来看,各项举措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助于杜绝弄虚作假确保公平公正。因为,唯有创造更阳光诚信的环境,自主招生才能真正体现价值,为人才选拔和培养注入创新活力。
不过,不看论文专利,不录纯文科专业,不认“野鸡”竞赛等办法,虽然态度严厉,力度强劲,却依然只是被动应对。持续推进改革,完善机制,还需要高校自我加压、主动作为。无论是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避免招生处专权滥权,还是避免抱团“圈人”,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都需要大学提升自信,敞开怀抱,秉持公正之心,体现识才惜才的诚意。
人之才器,各有分限,大小异宜,不可逾量。文理不分科、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育,必然成为趋势。自主招生、统一高考,也都致力于朝着“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方向前行,而公平则是这一切的基石,不能被稀释。毕竟,维护教育公平诚信,提升“选才”含金量,是社会长久不变的期许和呼声。
声音
中国经济网:自主招生,应使那些真正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
光明网:自主招生在招生规模、优惠幅度上做“减法”,是为了在教育公平度上做“加法”。